每日精选:绿色金融连拉“阳线” 10家上市银行绿色信贷余额逾13万亿元
绿色金融是双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在促进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和价值。
上市银行渐次披露的2022年年报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22年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均超万亿元,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也都步入千亿元级别。《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发现,仅10家上市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总计就超过了13万亿元。
【资料图】
平安银行党委委员、董事会秘书周强在4月3日平安银行联合平安证券举办的《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白皮书(2023)》(下称《白皮书》)研讨暨发布会上表示,在新的发展格局下,绿色已成为我国经济的生态底色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让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10家银行绿色信贷余额逾13万亿元
绿色信贷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政策体系最为成熟的产品。自2007年至今,我国已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激发商业银行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加速绿色信贷的规模扩大及多元化发展。
据《白皮书》显示,绿色贷款的资金主要投向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等相关产业。
在相关业务规模上,各家商业银行绿色贷款业务存在明显差异,大型银行明显好于中小型银行。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合计11.51万亿元,占我国绿色贷款总规模的 55%左右。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贷款规模较小但增速明显较高,其近两年来在绿色贷款业务方面显著发力,业务规模快速增长。
随后记者根据已披露的2022年年报数据统计发现,目前10家上市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总计就超过了13万亿元,相较2022年三季末绿色贷款余额继续提升。而工商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就接近4万亿元。
与此同时,部分股份制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也均在1000亿元以上。
从增速来看,六大国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均超33%,而股份制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增长均超过或接近60%。
以平安银行为例,2022年末,该行及理财绿色金融业务余额1700.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49.5%;平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1097.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8%。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指出,绿色发展是全球共同价值观,生态红线不能突破、空间的平衡和时间的平衡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双碳战略目标是我们国家的必修课,而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包括四个方面重点:既要降碳,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又要减污,减少传统工业污染;还要扩绿,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和确保新经济为绿色;更要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将迎来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绿色金融必将成为一个长坡厚雪的超级赛道。” 周强向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记者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分论坛上,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需要‘胡萝卜+大棒’,碳价或者碳税属于‘大棒’,人民银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就是激励机制上的‘胡萝卜’。”易纲形容说。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断
截至目前,央行统计数据显示,绿色贷款余额超22万亿元,约占所有贷款余额的10%;绿色债券余额也大幅增长至超2.5万亿元。
“绿色金融发展要聚焦在支持实体经济上,既要清洁发展,又要能源安全,还要经济可行。”周强表示,对应这三大方向,从金融的角度,要抓住清洁发展的趋势,聚焦风电、光伏等核心产业链;把握能源安全的方向,引导高碳企业平稳过渡;充分发挥金融的力量,通过资源倾斜、机制保障等方式,用实际行动支持经济可行的绿色发展。
除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外,部分商业银行不断探索业务创新,持续丰富绿色产品体系。
其中,2022年5月平安银行推出全国首个借信双卡碳账户“低碳家园”,实现绿色理念和公益善念的有机融合。同年11月,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总额为20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金融债券。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合伙人李菁对记者表示,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蓬勃发展,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建议金融机构从管理自身运营碳排放、管理投融资碳减排、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开展ESG风险管理、加强信息披露、信息化建设助力绿色金融等六大方面,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实现绿色金融对实体经济更好的支持。
此外,《白皮书》还显示在绿色债券方面,从一级市场发行规模来看,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近两年逐年攀升,2021年仅为8101亿元,2022年则已超过万亿级,达到10310亿元,较2021年增长27.27%。
二级市场上,绿色债券交易热度依旧高涨。截至2022年11月,年内绿色债券交易总额已经高达1726万亿元,虽计算期间尚未满一年,但已实现了对2021年整年交易总额的超越,增长幅度高达15.7%。
在绿色基金上,到2022年底,环境主题基金共287只,总规模4480亿元;纯ESG主题基金共71只,总规模438亿元;两类“绿色基金”总规模接近5000亿元。
谈及碳减排激励机制,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认为,在碳中和情景下,我国能源排放将逐步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达65%,碳减排的边际成本与碳排放呈负相关,碳价将会持续提高,碳市场将起到直接控制碳排放,间接提高碳减排激励的重要作用。
“今后,我国将持续夯实碳市场运行和监管基础,扩充交易系统;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优化配额机制和产品创新;并积极向总量碳市场转变,构建全球样板碳市场。” 张希良称。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彭锋指出,未来“数字碳中和”既是工业生产优化和消费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能为绿色金融发展带来更多创新,通过碳账本、碳账户等方式,引导个人生活和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进而助推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